CATTI成绩查询入口 CATTI考试公告栏 CATTI考试报名入口
公众号:高斋CATTI 公众号:高斋外刊双语精读
《翻译的基本知识》读书笔记:佛经的翻译方法
文章来源:高斋翻硕 发布时间:2019-12-03 17:54 作者:高斋翻硕 点击:

更多精彩英语翻译内容,请关注公主号:高斋CATTI

翻译的基本知识》读书笔记:佛经的翻译方法

钱歌川《翻译的基本知识》的读书笔记

所著书籍:《翻译的基本知识》《英文疑难详解》《翻译的技巧》《英文一日一题》

今天公主号“高斋翻硕”给大家分享的读书笔记如下:

佛经的翻译方法:专家的集会场

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,佛经的汉译活动也随之开始。译经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。佛经的源语言是梵语或西域语,目的语是汉语。两种语言差别极大,当时学习外语的条件极为有限,精通双语的人凤毛麟角。所以经译场应运而生。译场就是专门翻译经书的场所。

中国自东汉明帝时期就开始系统的进行翻译工作了。译场最初的形式比较随意,参与人员众多。主译通常是讲经的人,德高望重的讲经人在众信中一边讲一边翻译,听经的人可以提出问题与之讨论。

如果讲经人只懂梵语或西域语,不懂汉语,那么就需要“传语”负责口译,再由“笔受”负责记录。口头译出的经文还需主译进行讲解,听众提出自己见解时,笔受也要记录下来。听众也可以自己做笔记,这些笔记主译和其弟子会整理起来。早期的译场类似于我们所理解的辩论会或演讲讨论会。

佛经的翻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,这与现在的翻译方法有很大的不同。主译也会和自己的弟子讨论,任何有助于经文的理解的素材都可以收集起来。

中国佛经四大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在翻译《维摩经》时曾说:“因纸墨以记其文外之言,僧听众以集其成享之说”。“文外之言”是说在讲经的过程中,解经所说的话都是佛经本身没有的,所以在听的过程需要做笔记。

不只是听众,自己的弟子译的好的,也可以借用。比如鸠摩罗什在译妙法莲花经时,有位弟子把其中一句译为:“天上视世间,世间得见天上,天上世人往来交接”。鸠摩罗什虽没有异议,但总觉得不够典雅。后来他的另一位弟子将这句改译为“人天交接,两得相见”。鸠摩罗什觉得甚好,欣然接受。

译完的经文最后还需校勘,这个工作最初也由主译自己完成,后来发展为专门的校勘一职,负责校对与纠错。一本经文由最初的解经到译著完成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。需要非常谨慎与细致的工作。

东汉时期比较随意的译场制度,发展到隋唐时期,制度有所变化,隋炀帝设立翻译馆和翻译博士,下敕在全国范围内搜取“翘楚”,又“置十大德监掌翻译”。“十大德”是隋唐时期的僧人管理及表彰体制。十大德的遴选由众僧推举或皇帝直接指派。通常是德行和学问非常高的僧人。用十大德的僧人监管翻译或直接参与到翻译中来,体实了政府对于翻译工作的重视以及翻译制度的完善。

唐初时,西僧波颇译《宝星陀罗尼经》时,诏选助手十九人,分证义、译语、执笔三种职务。在唐玄奘的译场,除了“笔受”外,又增设了“缀文”与“润笔”两个方面的职位。玄奘还请求唐玄宗下敕命于志宁、来济,许敬宗、薛元超、李义府、杜正伦六位文臣,给新译的佛经“时为看阅,有不稳便处,即随事润色”。

波颇的助手慧颐,唐玄奘的助手灵润,在进入译场前,都已经是文学名仕,精通义理善于讲经之人了。

译场在初唐唐发展到全盛时期,佛教三大译场包括善无畏、金刚智、不空译经的大兴善寺;玄奘译经的大慈恩寺(大雁塔);义净译经的荐福寺(小雁塔)。译场在隋唐时期已经发展为大家云集的学术会场了。

北宋初年所建的译经院,内分三堂:中堂为译经的所在,东序是为润文用的,西序是为证义用的。证义的任务是“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”及“与主译评量梵文”。前者指审查译文,后者指他们跟主译讨论原本义理。

证义有几种不同的称谓,如“分职证义”,及“证义正员”。玄奘的译场称为“字学”及“证梵语梵文”。“字学”又被称为“正字”,其职能是审查译文用字的正误与得失。“证梵语梵文”又称作“证文”职能是审查梵语梵文的正误与得失。北宋时期的译场,基本延续隋唐时期的制度与分工,再无其它发展。

隋朝高僧彦琮的《辨正论》是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。在本书中, 他提出“八备”与“十条”,是指在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与十条准则。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我国佛学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释道安,他被鸠摩罗什誉为“东方圣人”,他编纂了《众经目录》,一生主持译经十部一百八十卷,一百多万字。他在其翻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“五失本、三不易”。

“五失本”的原句是: 译胡为秦,有五失本也。一者,胡语尽倒而使从秦,一失本也;二者,胡经尚质,秦人好文,传可众心,非文不可,斯二失本也;三者,胡语委悉,至于咏叹,叮咛反复,或三或四,不嫌其烦,而今裁斥,三失本也;四者,胡有义说,正似乱辞,寻说向语,文无以异,或千、五百,刈(yì)而不存,四失本也;五者,事已全成,将更傍及,反腾前辞,已乃后说,而悉除此,五失本也。大意是说:(一)胡语里,倒装句很多,译的时候要颠倒过来,使之顺从汉语语法;(二)胡语文字质朴,而汉语喜好文字的华美,译的时候要注意在文字上加以润色;(三)胡经十分详细,尤其是诵读部分,往往要反复三四次,译文时要适当的删减;(四)胡经中在长行之后,另有重颂,复述长行的内容,译文时也要注意删减。(五)胡经中,每说完一件事,在说另一件事的时候往往要重复之前的内容,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删减重复的内容。

“三不易”指三种难于翻译的情况。佛经是佛因时而说的,古今时代风俗不同,要使古俗适应今时,这是不易的。二难是指,佛经的内容是圣者所说的微言大义,转给普通的凡人去理解,是不容易的。三难是指佛经集结时,圣者要反复的校对与侦察,这本已非常不易与艰辛。现由普普通通的人来传译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。

彦琮就是此基础上提出的“八备与十条”。“八备”在本书中已有详尽的解释,就不再赘述。“十条”指的是:(一)句韵,(二)问答,(三)名义,(四)经论,(五)歌颂,(六)咒功,(七)品题,(八)专业,(九)字部,(十)字声。指的是翻译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,方能取得好结果。以上这些内容源自佛经,但对于任何语言的翻译工作者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。

最后给大家个福利!!!

162A26152-2.jpg

 

01电话 | 19909236459

微信:zhulili9966
QQ:1936295050